特窟编号:
时代:北凉(距今左右)
洞窟形制:纵长方形盝顶殿堂窟
位置:九层楼右侧
第窟建于北凉,
是“北凉三窟”中面积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
它的建筑形制独特,为纵长方形盝顶殿堂窟,
以绘塑结合手法表现的窟顶
中央的平棋图案和人字坡上的檩椽结构
象征着传统木质结构。
正壁(西壁)中央塑高3.40米的弥勒菩萨像,体量高大,雄健挺拔,身披长巾,腰系长裙,扬掌交脚坐双狮座上,面相丰圆,神情超然。
其造型风格及坐具、服饰均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具有十六国时期造像的显著特点。
衣服的褶皱和起伏由贴泥条和阴刻线的手法表现,更使佛像富有动感。
左壁(南壁)、右壁(北壁)上段对称开龛,西起第一、二为阙形方龛,内塑交脚坐菩萨,第三为圆券型双树龛,内塑思维菩萨,象征树下思维。
左壁中段绘佛传之出游四门故事和右壁中段并列绘有五副本生故事画,都以早期土红色为底色绘制,表现了释迦牟尼前世的忍辱牺牲。
右壁左起为毗楞竭梨王本生、虔闍尼婆梨王本生、尸毗王本生和月光王本生,表现的都是释迦牟尼前生的事迹,宣扬佛教所倡导的忍辱牺牲的精神。
毗楞竭梨王本生和虔闍尼婆梨王本生的某些内容相似,均描写二王心好妙法,有婆罗门名劳度叉者自称能说法,但以在求法者身上钉千钉(毗楞竭梨王)、燃千灯(虔闍尼婆梨王)为条件。
二王求法心切,不顾劝阻,毅然同意让劳度叉钉千钉,燃千灯。画面上前者婆罗门执钉挥锤向毗楞竭梨王胸部钉钉,眷属跪于地上作嚎哭状;后者婆罗门向虔闍尼婆梨王身上燃灯,眷属于一侧跪地作悲伤状。
尸毗王本生讲的是割肉喂鹰的故事。
月光王乐善好施,驰誉诸国。有一小国国王毗摩斯那心生忌妒,遂募婆罗门乞月光王头。有劳度叉应征,至月光王处乞头,月光王允之。劳度叉持刀欲砍头,被树神以神通力惩治。月光王对树神说,我于此树下曾以头施人九百九十九次,施此一次,即满千数,遂由婆罗门砍头而去。
▲(窟飞天)此窟的布局安排蕴含着佛教思想,弥勒佛是佛教中的“未来佛”,也是“兜率天宫”的主宰,两旁的交脚坐菩萨与阙形龛,象征弥勒菩萨高居“兜率天宫”。另外,阙是最具代表的中国传统礼仪性建筑,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将阙与龛相结合来表现兜率天宫是此窟首创,并在北朝石窟中多次出现,但在内地石窟中却鲜有发现。(史苇湘)
来源:青年敦煌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