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沙沃
图:来源网络
有的笔锋细得像针尖,在大拇指大小的一点墙面上,绘就一个完整的佛像,服装虽然繁杂,但却十分鲜明。那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多像是石窟附近野生的芨芨草、马兰花一样,富有生机,其工艺精细得就是退去了颜色,那花瓣花蕊、花茎和叶片,依然清晰可辨。这就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内地与中西亚之间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路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带回了西亚的苜蓿和葡萄;带去了造纸、印刷技术,带回了国外的音乐、舞蹈。那时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佛教石窟也在敦煌落地。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在个洞窟内,共有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作品,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规模之大令人惊叹。而这些壁画作品的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
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肃穆的塑像佛影、飘舞的飞天仙女、神秘庄严的佛教故事,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早在多年前先贤就已经发明创造了很多颜料的制造技术,而且敦煌壁画的颜料制作不是普通的材料所制成的,它是由宝石以及一些天然的矿石和人工制造的化合物所混合而成的特殊颜料,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也不容易被风化,这也是为什么它的颜色如此绚丽多彩,并且能够保持千年不褪色。
朱砂之华美,赭石之厚重,石青之清雅,藤黄之明艳,那些看似简单、随意的几种颜色,敷于精致繁复的壁画之上,因深浅、明暗、疏密的细微差别,即生出万千变化。而壁画上那些古朴典雅的色彩变化,相互映衬,各自生辉,五彩缤纷,堪称大美。
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壁画人物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
北魏时期的壁画不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更加丰富,还出现了内容离奇、情节曲折的因缘故事。这一时代的壁画人物,脸型已由椭圆而变得略显修长。画的线条更加熟练、圆润,颇有“行云流水”之妙,色彩的蕴染也逐渐改进,显得人物更真实、可亲了。
北周时代的壁画突现了一种新式的佛像画。菩萨们个个体态短壮,上身半裸或着僧祉衣,腰裹重裙,肩披大巾。他们的鼻子、眼睛、眉毛、牙齿、下巴统统是白色,好像一种特殊的装扮,奇特而新颖。
隋唐时期的大型经变画《法华经变》《宝雨经变》《弥勒经变》等多壁画,均抛弃了早期阴森悲惨的情调,而以明亮、欢快的气氛代替,那飞扬的舞蹈、满是金银珍珠的宝山、轻盈皎洁的池水无不流露出人们对喜庆升平的佛国世界的美好幻想。壁画中的人物造型时代特点鲜明:男子宽衣博带,气象雍容;女子体态丰肥,艳丽多姿。尤其是菩萨像,端庄文静,窈窕可爱,温柔亲切,尤添了几许现实生活里的女性之美。
在这些壁画中,佛像画居多,只见一尊阿弥陀像盘坐莲花台上,头悬华盖,两侧有脚踩莲花的观世音和大势至作胁侍菩萨,构成了由一佛二菩萨组成的“西方三圣”。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悠悠漫卷。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为人们打造了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壁画画面精湛古朴,线条细腻明快,构思巧妙,布置恰当,色调和谐,精巧细腻,层次分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形象生动而略有夸张。绘画技艺润熟,整体流畅舒展,尤其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使作品形神俱佳,完美无缺,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炽热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人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