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新闻 >> 正文 >> 正文

半世纪的守望,我心归处是敦煌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3/6/12

看到报道,上海沪剧院为首都观众,带来了“十年磨一戏”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

让人无比心动,如此匠人之作,真想到现场一观。

于是再一次用书本,感受《我心归处是敦煌》,体会敦煌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是由樊锦诗口述,顾春芳写成。

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由她主持编写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成为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顾春芳是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艺术系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书解读了敦煌艺术的崇高之美,及樊锦诗院长不平凡人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1、“有趣的”考古工作

考古,很多人乍一听上去,都认为很有趣的工作,每天面对一些古文物,看看典籍,研究研究。

樊锦诗也是这样,在学校帮忙在历史学系抄文稿时,听到同学们说起考古专业,觉得很神秘,很好玩。

樊锦诗也对考古专业,充满了遐想,觉得考古工作一定很有意思。

可后来才知道,其实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学考古,因为太苦了。

学习考古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发掘揭示出的遗址、遗物进行记录、整理、研究。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颜海英说:考古不是探宝,不是历险,也不是寻求刺激,它是对以往生活的一种探测和寻找。

所以考古必须实地学习,因为没有野外考古的实践和锻炼,就谈不上学会了考古。

图片来源于网络

2、来到敦煌,留在敦煌

在毕业实习时,樊锦诗被选中前往敦煌。

在去敦煌的路上,樊锦诗一直想象着,那里应该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

可那时我国经历了,三年的困难时期,甘肃当时是重灾区。

那里的生活条件,对来自北京、上海的学生而言,简直是想象不到的艰苦。

即使是这样的环境,窟内的壁画和彩塑,还是深深吸引了这些学子。

从北凉、北魏,到隋唐的山水、人物、建筑,从女娲到力士、飞天。

让樊锦诗仿佛置身于一个华美的圣殿,她完全沉浸在,壁画和塑像的艺术中。

在这里的两个多月后,樊锦诗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再加上营养不良。

实习没结束,樊锦诗就带着,实习考察的资料回了上海。

等到第二次回敦煌,却是毕业正式,分配到那里。

这两次去敦煌,对于樊锦诗是截然不同的心情。

唯一相同的是再次来到莫高窟时,樊锦诗还是急切地想进洞,再看看洞窟里的壁画。

《了不起的匠人》中有这样一句话:执一事,终一世,你付于时光的,终会留下回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3、传承敦煌精神

20世纪60年代的敦煌人,都是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

整个研究所只有一部手摇电话,和外界联络非常困难。

晚上只能用蜡烛或手电照明,上趟厕所都要跑好远的路。

樊锦诗初到敦煌,吃的最多的菜是“老三片”:土豆片、萝卜片和白菜片。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治沙和种树也是研究所人员,都必须参加的两项工作。

樊锦诗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倾注在工作中。

渐渐习惯了,没有地板的泥地,永远扫不干净的沙尘。

习惯了报纸糊起来的天花板。

习惯了半夜里老鼠掉在枕头上,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睡觉。

樊锦诗有时也偷偷掉眼泪。

可是第二天,一走进石窟,她就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为了保护莫高窟,这座人类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多少莫高窟人甘愿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他们用的青春和生命,诠释出莫高精神:“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