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长安十二时辰》可谓是惊心动魄,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西域的故事情节。突厥狼卫居心叵测,想要毁了长安,而张小敬在李泌和檀棋的帮助下,历经艰辛,终于化险为夷。在汉代,西域是是非之地,也是中原政权最大的威胁。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打通,西域各国与内地友好往来,经济空前繁华。而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一座城市便是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提到敦煌,不得不提敦煌石窟,那是古代艺术的集大成者。敦煌石窟群的建造过程,从四世纪绵延至十四世纪,遗存下来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多身彩塑以及藏经洞卷帙浩繁的大量文献,镌刻着我国古代千年间的艺术发展史。作为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辉煌历史,刻不容缓。想要将敦煌文明更好地保存下去,尤其要向我们的孩子普及这些知识。
来自网络关于历史的儿童好书不多,最近,我淘到一本优秀的绘本,挺不错。这本《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是中信出版社的,作者苏小芮。因为是专门写给孩子们看的绘本,所以无论是画风和文字都力求精准写实。编委都是专业人士,分别是敦煌研究院文化部的部长李萍、副部长刘勤、党支部书记宋淑霞,审稿则由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担任。可谓是阵容强大,所以这本书一面世,就得到了包括马伯庸、黄静洁、林丹等人的重磅推荐。
来自网络故事:一块石头带孩子们去看敦煌的前世今生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的故事的内容很简单,小探险家璐璐,暑假跟随爸爸去敦煌旅游,回来的路上,捡到一块长着“皱巴巴的脸”的小石头,于是璐璐小心地把它放在瓶子里带回家。晚上,睡梦中,小石头带着璐璐游历了敦煌的各个时代,从鸿蒙初始的远古到河西走廊的形成、丝绸之路的繁华以及明清时代的没落直至今日的兴起。小石头将敦煌的故事娓娓道来,宠辱不惊。一觉醒来的璐璐,将梦中的敦煌往事写成生动的作文,分享给小伙伴们。
全书以一块小石头作为叙述的第一人称,给孩子们普及很多敦煌的知识,比如:
地理方面:
这里的风力非常强,偶尔也会得到雨水和周边河流的滋润,在风和水流的长期侵蚀下,地面的裂缝变成沟壑,并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形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小山丘,这就是雅丹地貌。
建筑方面:
敦煌一带的汉长城是用当地的植物,如芦苇、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编织成框架,铺满沙土、石砾,层层夯筑而成的,十分坚固。
颜色方面:
我是朱砂,看我们朱砂多么鲜红!千年来我们都是被普遍使用的颜料。我是青金石,来自西域,人们把我做成一种静谧而优雅的蓝色颜料,其实我也是很昂贵的宝石呢。
这本《敦煌》完全可以当作孩子去参观石窟时的导览图,每一幅图片,都对应了真实的石窟编号,事先做好功课,事后便能加深记忆和理解。
来自网络绘画:色彩斑斓,细节惟妙惟肖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色彩和配图,封面充满梦幻的橘红底色上朵朵祥云图案紧紧环绕烫金的“敦煌”二字,显得大气而庄重。飞天、驼队、僧人、九色鹿在云朵里徐徐行来,直至现代的学者形象,非常生动地展现出敦煌厚重的人文历程。
翻开书,内里画风非常朴实,明黄的基调立刻就将你带到了茫茫塞外,一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想象一下,漫漫黄沙,绯红落日,交相辉映的美,怎不叫人惊叹!可惜我不是美术出身,说不出作者绘图结构之精巧,但从一名读者的角度,看得出用色之协调,每一幅作品的大小和位置都是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可爱的小石头形象,活灵活现,有着人的各种表情,或是快乐或是痛苦或是遗憾,孩子在读的时候,很容易与之产生共鸣。
实拍而且绘本中的佛像都是根据石窟中的真实造像来描绘的,比如这幅交脚菩萨,取材于莫高窟窟的彩塑,这尊约3.4米高的彩塑现在保存比较完好,面容圆润柔和,身材比例匀称,它双足相交的坐姿和服饰风格都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如果有机会带孩子亲眼去莫高窟看看这尊塑像,对敦煌之美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来自网络传承:敦煌不仅有古典文化之美,更有现代精神之美。
孩子们可以从这些塑像、经卷中了解到我们的祖国有多么辉煌灿烂的过去,更能从敦煌衰败没落的过程,体会到落后就会挨打的耻辱,升起拳拳爱国之心。
现在的敦煌,有一群守护神,他们几十年来宁可放弃荣华、痴心大漠,用自己毕生的心血来研究和保护民族文化瑰宝。他们是:常书鸿、敦樊锦诗、王旭东、赵声良,这一位位共和国最高学府培养出来的精英,正在替祖国忠心耿耿地传承着“莫高精神”:不离不弃,矢志不渝。
想要更好地绵延“莫高精神”,必须从娃娃抓起。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只有让他们近距离地了解敦煌,才能爱上敦煌。作为妈妈,强烈推荐这本《敦煌中国地理历史绘本》,一本书就可以带领孩子看懂敦煌,走进历史,非常难得。
感兴趣的家长,点击下方长条即可购买,仅需52.8元,就可以带孩子走进敦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