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元旦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初,在中寺北侧有一东西长的院子,北面是一长排敞棚,敞棚后面是厚厚的夯土墙,顶部是用泥巴糊的软棚,此处是当年的马厩。
随着研究所职工人数的增多,人员住宿没法安排,常书鸿所长就将马厩加了前墙和隔墙,作为一间间的宿舍进行使用。当年条件艰苦,范华师傅、李云鹤老师回忆说:没有水泥、木材,宿舍里所有设施都是土的,有土炕、土凳子、土桌子、土沙发。
年至年董希文、李浴、潘潔兹、乌密风、周绍淼等都在此居住。年至年霍熙亮、段文杰、范文藻、孙儒僩、辛普德、郭世清、欧阳琳、黄文馥、薛德嘉等敦煌学专家都在此简陋的宿舍居住过。五十年代范华、关友惠、李云鹤也曾在此居住。
因为工作需要,职工宿舍也不是固定的,有时在中寺,有时在北边的宿舍区,有时也会搬到下寺住。
宿舍内景:土炕、土沙发及壁橱宿舍内景:土桌子、土凳子现在看到的这一排十一间宿舍是年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萧默主持设计,县工程队施工修建的,使用了水泥、青砖,还糊了顶棚。六十年代李复、樊锦诗、范华等都在此居住。
关友惠老师讲述宿舍区的使用情况-退休职工范华、巩金和李云鹤老师回忆过去的生活-年
七十年代,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也恢复了正轨,招进了好几批工作人员:年的孙洪才、白新中、吴建华、刘永增;年1月的郦伟堂、杨丽英、徐淑青、马述仁、赵秀荣;年9月的吴荣鉴、赵俊荣、杜永卫;年9月的王进玉、邵宏江等都在此居住过。
施萍婷老师给陈列中心的同事们讲宿舍区发生的故事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依然有工作人员在此居住。最后一批在这里居住的是当时接待部的讲解员们,有田志华、叶琳、李红、丁淑芳、刘跃红、蔺君茹、刘明、范泉等。
年至年敦煌研究院对上、中寺采取“不落架、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加固维修,年8月16日院史陈列馆又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对游人开放,宿舍区作为院史陈列馆的一部分也保留了下来。
岁月留痕,这排宿舍的十一间房间就像琴键上的一个个音符,给我们后人弹奏着过去工作、生活的乐章。
(来源:敦煌研究院作者:冯志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