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跨过著名的17窟“藏经洞”,沿着莫高窟南区北侧的斜道缓步攀行,能够看到一座晚唐代表石窟——第9窟,此窟建造于晚唐(公元——年)张氏归义军节度使时期。
主室北侧墙壁上绘着一幅维摩诘经变,为此窟壁画之典范。该经变根据东晋时期译经大师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绘制而成,在莫高窟始见于隋而终于宋,现存60余铺。虽数量不算莫高窟诸经变之最,但就其重要性而言,却是史无前例。
维摩诘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无垢、净名。佛经中说,维摩诘是一位居士,不出家,却精通佛理。因其能言善辩,故不仅外道诸士惧怕于他,就连佛门中人也对其敬而远之。因此,他经常装病在家,并借人们去探望他的时机,向众人宣讲大乘佛理。
莫高窟隋代的维摩诘经变,最初内容较为单一,仅仅只画“文殊师利问疾”这一单品,构图也略显简单,多呈对称状出现于佛龛两侧。进入唐以后,虽仍以维摩诘和文殊的辩论画面为主体,但在主要人物身旁添加了不少情节,从而实现了与经文基本对应的蜕变,并以占据大半甚至整壁的大篇幅形式存在于主室周围。
维摩诘经变(右部)莫高窟第9窟北壁唐第9窟中的维摩诘经变虽属于晚唐作品,但较之中唐之后一壁多幅经变的表现形式来说,却仍以整堵壁面来反映该主题,用更加广阔的空间来增强经变的完整性。整幅经变除佛道品、不二法门品、嘱累品因阐发义理较强,难以绘画外,其余诸品皆有表现。整幅经变自上而下,从左至右分别绘制的是菩萨行品、香积品、佛国品、不思议品、法供养品、弟子品、文殊师利问疾品、观众生品、菩萨品、见阿閦佛品以及方便品。
第9窟维摩诘经变结构示意图画面中的维摩诘坐于帐内,上身前倾,手持麈尾,目光炯炯,嘴唇微启,仿佛正与文殊辩法的样子。这一形象虽在很多石窟均有表现,但在此铺壁画中,画家能够通过强劲的线描把人物的神情姿态表现的如此鲜活,实为难得可贵。维摩诘面部的轮廓以及衣纹的线条充满着韵律,似乎与人物的精神紧密相连。与其相对的文殊菩萨则显得神情安详,表现出从容应对的姿态。如果说维摩诘的描绘彰显出一种强烈的外张之力的话,那么文殊菩萨的形象则要显得更加松弛,这一张一弛竟也在无言的画面中达成了一种平衡。
维摩诘下方的西域人物与文殊菩萨下方的中原君臣,从形象上也同样构成了一种对比。这些西域人物中,很多都是半裸着身体,肌体外露。由于服装上的不统一,使得画面结构显得相对松散;而中原帝王及大臣们则均着整齐、华美的服饰,形成了规则排列的迫人气势。这一紧一松的对比与上部的两位主角构成呼应,使得作品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张驰有度、疏密相兼的特殊气氛。
此窟的维摩诘经变,线条流畅、色彩艳丽,画面写实度高且世俗性强,充分显示出唐代人物画高度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这正如鲁迅先生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一文中所诠释的那样:“在唐,可取佛画之璀璨”。驻足在这幅有着千年历史的作品前,举目凝视画中激扬雄辩的维摩诘,我们似乎能够听到他那沁人心脾且又玄妙无比的佛教义理。这一刻,心中不由得生出一丝期许,真心的祈愿:“再过一千年,它依然在这里。”
主创团队
策划/李萍、宋淑霞
撰稿、诵读/刘文山
学术顾问/王惠民
音频剪辑/罗成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