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下午,《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首次读者见面会在南京举办。该书由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口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撰写,讲述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莫高窟人倾其一生守护敦煌的动人事迹。
读者见面会由凤凰传媒、译林出版社、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凤凰国际书城联合主办。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宪,凤凰传媒党委书记、总经理佘江涛,与樊锦诗、顾春芳一起畅谈《我心归处是敦煌》的写作缘起、成书故事、文保工作,以及对青年人的期许。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主持见面会。
佘江涛讲述了凤凰传媒与敦煌、与樊先生的深厚渊源。他表示,出版社和作者有着共同的文化情怀和一致目标,就是要把中国珍贵的敦煌文化、璀璨的传统文明守护好、传承好。他相信,每一位打开这本书的读者,都会被这位温婉而坚毅的八旬老人数十年坚守大漠的感人事迹、敦煌莫高窟独一无二的不朽之美,以及代代相传的“莫高精神”所深深打动。
樊锦诗将她与敦煌57年的守望相助娓娓道来。她表示,为敦煌做点事儿,是一个文物工作者、敦煌遗产守护人的操守和应尽的职责。老一辈的莫高窟人无怨无悔地把青春乃至一生奉献给敦煌,作为敦煌日新月异历史巨变的亲历者、参与者、推动者,她有责任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化为文字,为敦煌留史、续史。她要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告诉世人、留给后代。
樊锦诗还向现场观众介绍了“数字敦煌”与文物保护工作。她说,“数字敦煌”包含两个方面的设想。一是数字化的敦煌壁画信息库建设,使数字化的敦煌壁画图像日后成为第一手的壁画信息资料,同时也将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二是面向公众的数字普及。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转化成数字图像,并开发成数字电影,游客可以“窟外看窟”。
周宪教授向读者分享了《我心归处是敦煌》的阅读体会。他说,这本书传达了一个最重要的道理:人是为精神活着的。樊先生是南国的女儿,却扎根大漠,需要勇气、毅力和精神。樊先生的人生非常丰富,为现代人树立了处理各种角色的很好的榜样。
据悉,《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系列视频课已经录制完毕,将在年底上线。由樊锦诗和顾春芳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我心归处是敦煌(青少版)》也将于年底出版。(易琳)
来源:译林出版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