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迟到整整一年的后续,年12月萌生写舞剧《丝路花雨》前世今生的想法,从刚开始的困难到舞剧的辉煌,再从辉煌到发展创新,形成《丝路花雨》完整体系。但年只完成前半部分,即将过去,重拾此文,给自己一个有始有终的交代。
敦煌舞剧《丝路花雨》前世今生之一:舞剧的起源与剧本创作
年3月,甘肃歌舞团前往临夏的不仅有剧本组,还有编舞组。在《敦煌曲》的编排中,编导刘少雄已经让助理完成一项工作,临摹吴曼英老师一百多幅敦煌壁画舞姿图,这次去临夏编舞组也带着自己的任务:怎样将这些静态舞姿图组合起来,形成一部能表情达意的舞剧。
那个时候编舞有三种方式即芭蕾舞、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但编导们并没有选择这三种方式,他们要找到一种最适合的编舞方式,让敦煌壁画活起来。
纪录片《丝路花雨》截图一次次进入莫高窟,一次次模仿舞姿图,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和研究,编导们最终发现隐藏在壁画中的舞姿秘密——S型曲线。壁画上的动作由无数个S型组成,静态图画有了变为动态舞蹈的基础,舞蹈界和艺术界因这个发现而改变,S型曲线美成为时尚。
新剧本完成,舞姿图秘密破解,歌舞团开始新的编排工作。编排共七场戏,分别交给五位编导,七场舞编完后进行最终整合。S型曲线规律下,每一位编导对舞蹈动作的差异性构成多样化的美,差异之美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深入人心。
纪录片《丝路花雨》截图在新剧本《丝路花雨》中编导们要克服两场编舞的难题,第一道难题是英娘在波斯,涉及到盛唐时期的波斯舞该怎么跳?第二个难题是英娘与神笔张梦中相会时的霓裳羽衣曲,怎样才能让舞蹈兼具敦煌风格和霓裳羽衣曲的飘逸之美。
曾经在欧洲大陆上辉煌的波斯帝国灭亡,但它统治过的地方依然留存着波斯帝国的文明,阿塞拜疆共和国便是其中之一。负责波斯舞的编导拜访考古学界专家夏鼐先生,得到许多波斯帝国的资料,也得知阿塞拜疆与波斯帝国之间的联系,第一个难题解决,盛唐时期的古波斯舞重现。
纪录片《丝路花雨》截图霓裳羽衣舞是盛唐歌舞大成之作,描绘虚无仙境,仙女舞姿妙曼有“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之语,但霓裳羽衣曲原貌已经失传,编导只能根据现存文献记载和南唐后主李煜改编舞曲,窥视霓裳羽衣曲,在大量资料辅助下,编导最终完成了具有敦煌壁画风格的霓裳羽衣曲。
这两个难题只是《丝路花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编排的过程中,每一位编导都想尽办法让每一场舞与众不同。
纪录片《丝路花雨》截图功夫不负有心人,年3月《丝路花雨》编创完成,首次公演定在年5月23日,兰州黄河剧场,但这次公演不尽如人意。
公演失败并没有让创作组丧失信心,宣传部吴坚部长邀请北京文艺界专家赶赴甘肃,为《丝路花雨》提意见,先参观敦煌莫高窟后观看《丝路花雨》,吴坚部长的安排让文艺界专家震撼,他们对《丝路花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修整,从人物服饰到编舞,一步步完善《丝路花雨》。
年9月下旬甘肃省歌舞团带着《丝路花雨》进入北京,预计行程是一个星期,只带了一个星期的粮票。9月27日晚红塔礼堂演出,短短几天歌舞团从自掏腰包到万人空巷,无票可售,《丝路花雨》赢得满堂喝彩。
年10月1日,《丝路花雨》被点名进人民大会堂全本演出,此后开启辉煌演出旅途,南下广州再到香港,年5月回兰州,8个月多场演出打开《丝路花雨》出国之路。
纪录片《丝路花雨》截图年9月《丝路花雨》进入意大利、法国,9月11日登上欧洲三大古典剧院之一的意大利斯卡拉大剧场。同年,舞剧《丝路花雨》被拍成电影,以全新艺术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
年首演开始,《丝路花雨》演出数千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载体,四十多年来活跃在各种大型文艺汇演中,成为甘肃省文化宣传的一张名片。
纪录片《丝路花雨》截图时代变化,艺术不断发展,审美逐渐提升和改变,《丝路花雨》也将迎来一场创新之变。
新《丝路花雨》经历两次变革,一次是在8年为奥运献礼做创新。新增英娘长绸舞添加绚丽色彩;反弹琵琶从英娘独舞变为父女双人舞,增强灵动感,同时渲染父女亲情;神笔张去世场景,由原先空手射箭改为贴身搏杀,带有动感的现代舞更符合时代需求;用音乐烘托神笔张之死,编舞上借鉴绘画、雕塑、电影手法,悲剧气氛更浓郁。
图片源于网络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召开,为了这次会议,《丝路花雨》再做创新。比8年前相比,年数字化技术大幅度提升,数字化成为生活常态,在大环境下,《丝路花雨》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再度创新。
幕面技术、投影技术、大屏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展现剧情和故事背景;仿佛身临其境的繁华市集、敦煌壁画、戈壁沙漠;更明亮鲜艳的服装和道具重现丝绸之路的辉煌。年的《丝路花雨》更加立体和逼真。
纪录片《丝路花雨》截图年首次亮相,8创新编排,年再度创新,《丝路花雨》在继承中不断突破,成为舞剧经典作品之一,也成为中华艺术史上一座里程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