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
这两句诗出自莫高窟的藏经洞,是唐朝诗人李克的作品。
作者开篇就用“三危霁雪”来形容莫高窟的雄伟,紧接着又以云楼的高耸来形容莫高窟的气势,简简单单的10个字,就把莫高窟的磅礴气势以及独一无二体现得淋漓尽致。
自从年莫高窟的藏经洞被发现以后,洞中5万多件珍贵的文物,让世人惊叹,也使得莫高窟的壁画不再寂寞。
不过说到莫高窟,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当然还是窟内的壁画。
从公元年乐尊和尚在这里留下了第一个石窟开始,此后又经历了10个朝代的持续开凿,这才形成了如今的莫高窟。
不过开凿出来的石窟非常单调,一些文人墨客游览之后不免题诗作画,莫高窟壁画也由此诞生。
前期的壁画多数是一些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类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壁画的类型逐渐增多,其中有不少本生故事,以及佛传故事。
然而中唐第窟的《各国王子举哀图》,却让人联想到了昔日的王昭君。不过画中的内容把王昭君去世后的景象体现了出来,让人不忍细看。
01前半生的凄凉
众所周知,王昭君人美心也美,围绕她而产生的成语和诗句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画工弃市”以及“昭君出塞”。
其中“画工弃市”描写了王昭君的前半生。
按照成语故事中的说法,汉元帝的后宫人数太多,挑选起来很费力,因此他喜欢通过画工的画作来判断女子的美丑,以便于临幸。
不过这就给画工找到了生财的窍门,谁给画工钱,那么画工就会把谁画得漂亮一点。反之,那些不懂得路数的女子,则会被画得很丑,永远都没有办法得到皇帝的召见。
王昭君生性倔强,不肯使钱给画工,因此被画得很丑。那么结果显而易见,她一直都没有被皇帝召见。
当匈奴单于前来求亲的时候,皇帝把“丑陋”的王昭君赐给了匈奴单于。然而临行之日,皇帝见到了王昭君。这一看可不得了,此女子犹如仙女一般,身材苗条,皮肤白皙,唇红齿白,面容秀气。
皇帝知道自己被画工欺骗,在王昭君走后,皇帝立刻下令将画工“弃市”,也就是将其斩首。
可以说,王昭君的前半生如同一个透明人一般,很是悲凉。而原因竟然是不肯给画工花钱,也显得有些讽刺。
另外一句“昭君出塞”则描写了王昭君的后半生。
02后半生的悲惨
公元前33年,抱得美人归的匈奴单于激动非常,马上就带着王昭君离开长安,直奔漠北。
王昭君不仅美丽,还是一位才女,她将中原文化带入匈奴,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然而在文化以及和平方面贡献颇大的王昭君怎么都想不到,匈奴的婚姻制度为“收继婚制”。
所以公元前31年,当丈夫去世之后,她必须嫁给丈夫的儿子。
这对王昭君来说是一种侮辱,然而新皇帝汉成帝却敕令她“从胡俗”,王昭君只能选择服从。不过那种内心的煎熬和耻辱感,使得王昭君的内心滴血。
11年后,第二任丈夫去世,她还没来得及嫁第三任丈夫就因病去世,终年33岁。
可以看出,在王昭君整个人生的33年时间里,似乎只过了2年的快乐时光。不过她的付出换来了两国的50年和平,匈奴人不仅将其视为神仙,还为她修建了一座奢华的陵墓,后世称之为“青冢”。
不过匈奴的丧葬制度同样奇葩,王昭君去世后,人们为了体现对她的尊重,竟然出现了“剺面截耳”的情况。
可以说,当时的情形和敦煌壁画的《各国王子举哀图》完全一样。
03去世后的荣耀
谁都不喜欢战争,尤其是平民百姓,即便是好战的匈奴人也是如此。
当王昭君出现之后,两国边境50年没有出现摩擦,取而代之的是贸易的繁荣,文化的流通。
在汉朝看来,王昭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而在匈奴人看来,王昭君是天上的神仙,为她们带来了文化,贸易,尊重以及和平。所以在王昭君去世之后,新任单于亲自主持其葬礼。
按照《王昭君变文》中的记载:
“衙官坐位刀剺面,九姓行哀截耳珰。”
意思虽然简单却让人触目惊心。葬礼当天,拿刀割伤脸颊,或者割掉耳朵的官员比比皆是。
参考《各国王子举哀图》中的割脸、割耳的景象,这场葬礼的隆重程度可想而知。
可以说,尽管王昭君生前悲惨,但死后却被世人爱戴,用最高级别的葬礼来呈现对她的尊重。
放眼历史,有几个女子能受到这样的待遇?
参考资料:《汉书》
本文系原创,撰写,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