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文化遗产日
文物保护
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
-6·11-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作为“文化遗产日”
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根基,是文明的结晶。我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遗产日
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培养社会文化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规定,自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文化遗产日”。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主场城市活动将于6月11日在甘肃兰州举办。作为主场城市,兰州市策划推出30多项线上线下活动,包括文物鉴定、丝路要津历史知识讲座、非遗展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此外,甘肃省多家文博单位将组织开展展览展示、文博知识讲座论坛、博物馆研学、互动体验、文艺演出、非遗展演、文化科技创新等活动余项。除主场城市系列活动外,在国家文物局的倡导下,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将严格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科学谋划、确保安全,组织开展余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线下活动,展现文博行业特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遗产与我们
提到文化遗产,我们总是一闪而过神秘的非遗传承人。精巧的剪纸、活泼的皮影,又或是宏伟的长城、治愈的梯田……随着文博热的到来,文化遗产进入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也有更多人投入到了文化遗产的事业中。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樊锦诗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文物医生”——文物修复师。与修复一般器物的时间以小时、天来计算不同,文物修复需要的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为单位。漫长的修复周期,考验的是文物修复师甘愿坐冷板凳的毅力与耐心。一件文物能够在展示台上接受公众参观,离不开文物修复团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努力。文物修复团队不仅有“老师傅”,还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文物修复注入了新鲜血液。从历史的维度看,很多文物存留于世的生命周期,要远远超过人的生命。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守护,才能让我们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流传下去。
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