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与壁画人物的造型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变形。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的特征鲜明突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以人物原形进行合乎规律的变化,即拉长成加灾。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颈项的长度,濒骨显露,用日之间的距离牧觅,嘴角上翘,形如花瓣;经过变形彻成为风流潇洒的“秀骨治像”。金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的力量。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夸张的结果。敦煌壁画表现技法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国传统的壁画技法,敦煌汉晋墓画便是基础;一是西域传来的表现技法。壁画制作方法大体相同,造型、线描、构图、赋彩、传神等表现技法,各具民族特色。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傻子王八王八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敦煌壁画的颜料制作水平说明,我国在多年前就具备了很高的颜料发明制作技能和化学工艺技术。用色大多以红、黄、绿、蓝、白、黑、褐为主,色彩绚丽,细致,浓重,浑厚,形成了唐代重彩风格,也形成了中国重彩工笔画特有的美学审美观和特有的艺术风格。这是莫高窟盛唐窟里的女供养人像,人称都督夫人礼佛图。是当时的敦煌研究所段文杰,即后来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人称“大漠隐士”的敦煌学第二代传人段文杰所临摹的。长期从事莫高窟壁画临摹和研究的敦煌研究院美术所馆员吴荣鉴说,从研究结果看,敦煌壁画变色的部分,主要是人物肤色和与其颜料成分近似的部分色彩,已经由初绘时的肉色,变成了黑色、铅灰色或褐色。画面描绘两名猎者骑马奔驰,前一人拉满弓回身射一猛虎,后一人正追猎三只黄羊。虎的凶猛,羊的惊慌,猎人的勇敢机敏,表现得淋漓尽致。背景画山峦树木,并画有青龙、白虎,以及神话中的东王公、西王母。线条活泼流畅,动势夸张,画面有强烈的动感。从内容到形式都保持了传统特色。这是一幅古代西北地区游牧生活的生动写照。敦煌壁画-盛唐-第窟维摩诘图(传吴道子作品,95厘米x80厘米)敦煌壁画-中唐-《反弹琵琶图》《帝王礼佛图》。这是以听法者身份出现在维摩诘经变中的帝王与群臣。帝王戴冕旒,着青衣朱裳、曲领、白纱中单、蔽膝、大带与升龙大绶。群臣形象、神态、年龄、性格各不相同。敦煌壁画-中唐-第窟飞天敦煌壁画-中唐-第窟飞天满壁风动,天衣飞扬。中国古代殿宇、寺庙、石窟和墓室之中的壁画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是用画笔记录的历史,是诸多社会现象的形象记录。壁画是集大成、多学科的综合艺术,它的浑厚博大是无可比拟的。壁画素有——“墙上博物馆”的美誉。壁画存在的方式是极为脆弱的,自然的、人为的因素都在加速着它们的消损,所以专家称它为:行将消失的国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敦煌学引起了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的重视,敦煌莫高窟也成了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莫高窟经历了千年风雨的洗礼,仍然焕发着中华文明璀璨的光彩,更让人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苍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