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丨似水如沙永流传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2/8/30
生姜水能治白癜风吗 http://pf.39.net/bdfyy/bdfhl/150806/4673229.html

年9月29日,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新华社孙志军摄)

莫高窟15余公里外,有一个形似沙丘又如流水的土黄色流线型建筑。游客在这里用数字化手段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再去窟区领略历史的风姿。

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工程,是樊锦诗年起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17年间做成的一件大事。

“与20世纪初拍摄的照片相比,很多壁画已经损坏模糊了。再往下发展下去,全都消失了怎么办?”年起,这个问题就开始在樊锦诗的脑中盘旋。

尤其年以后,急速增长的游客让她忧心忡忡。“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

“保护、研究、弘扬是敦煌研究院的使命。旅游也必须是负责任的旅游。”樊锦诗与同仁们不断探索,尝试让莫高窟“延年益寿”,甚至“容颜永驻”。

一方面是对文物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科学保护。在与国内外机构的长期合作中,保护者研究清楚了病害机理,保护修复了大量彩塑壁画,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保护规范。

“比如风沙治理,通过综合防治风沙体系,使莫高窟的风沙减少了75%左右,极大地减缓了对文物的磨蚀。”樊锦诗说。

另一方面,开拓性地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以数字化的方式“永生”。经过近20年的努力,“数字敦煌资源库”免费向全球开放。

在年建成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里,游客犹如置身飞船,观看球幕电影,感受着数字敦煌的神奇。游客也因此有序分流,有效降低对石窟的不利影响。

此外,樊锦诗还推动制定《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让莫高窟有了专项法规的“护身符”;她继承前辈的“爱才如命”,持续抓紧培养人才;她以广泛的国际合作引进了理念技术、培养了人才、开阔了视野……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偷不得懒,不能让莫高窟有半点闪失。”她说。

50余载敦煌生涯,让水乡女子樊锦诗有了西北人的爽利。她似水,相

信水滴石穿。她更似沙,低调平凡,与莫高窟久久相伴。

(本文节选自《勋章:共和国不会忘记》,新华出版社年10月出版)

附相关图书简介:

《勋章:共和国不会忘记》

新华出版社丨年10月

ISBN:-7---7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