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佛教研究成就,展示最艰苦的壮举
参观完莫高窟,从出口走出来,就路过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这是一个不小的院落,门不大,古香古色,右边的墙壁上钉着竖着的一块红色的牌子,上面写着“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
看见这个地方,我必须要走进去,因为我是来探寻文化元素的,要亲眼目睹曾经为莫高窟奉献一生的人,追寻他们为研究敦煌佛学及历史文化付出心血和力量的足迹。
以前,我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我不清楚还有一个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只知道有个王道士,他出名了,却成为了中国人的耻辱,成为一个背负跨国倒卖文物的罪人。然后敦煌就火了,莫高窟的佛教文化就火了。
这个院落,都是成立敦煌研究所时的办公场所,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作用。
正对门口的有几棵大树,一个大院落,还分为若干个院落,就像由一个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宅院,具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民宿风格。第一个小四合院,就是主体办公区域,也就是研究院的办公核心区域,再往后就是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的宿舍兼办公室。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走马观花地看看,再用手机把一些自认为有用的拍下来,然后带走,然后保存,直到一生。也许我还会来敦煌,那就要细致地去用本子记录下来,并一个一个房间地瞻仰。我知道搞研究搞文化的艰辛,因为莫高窟有了今天的成就,跟历代的研究院的每一个人,都有分不开的联系。
这张老照片,就是当年工作人员照的,现在的情景和过去对比,又有什么不同呢?我觉得不同的是,时代变了,发展了,旧的办公区域换成了现代化,重要的是,他们的办公环境太差了。他们能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搞研究,把中国的文化向世界宣布研究的成果。
我印象最深的不仅有常书鸿先生,还有段文杰先生,他们的成就,都被记录了下来,被后人铭记,被历史铭记……
每一件房屋,每一张照片,都是珍贵的回忆
瞻仰完开放的房间,这些布局,基本都是按照当时组建研究所时布置的,就是还原当时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让后人记住历任专家和学者所处的环境。
更值得说的是,那些老照片。每一张老照片,都记录了当时的场景。通过这些老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一切,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心血,都倾洒在莫高窟,他们的青春,也奉献给了莫高窟……
这些房间,里面有办公的布置,有生活的布置,也有劳动、娱乐的场景布局等等。我无法形容他们当时的生活,但却让我内心澎拜内心敬仰。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了莫高窟的今天,才有了这处世界文化遗产,才有了中国的骄傲。
那一本本著作,那一本本画册,都清楚地记录了研究院的历史,记录了研究院走过的日日夜夜。这院落里的树木,这些房屋,就是很好的历史见证。
我知道,曾经有很多专家和画家,来到莫高窟,他们都是为了发扬文化和艺术,把中国的文化宣传出去,并传承给后人,弥补中国在世界的学术地位。最终,他们成功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研究的成果,向世界人民展示了莫高窟伟大的艺术成就。
这就是奉献,这就是牺牲,这就是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源泉……
莫高窟,敦煌研究院陈列馆,你们要等我,在某个世间,我还会来拜访你!
我知道寥寥几笔,不能写出您的真实,但还会深入地追寻你的足迹,向社会展示你无穷的文化魅力……
(百家号x马蜂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