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画片《大闹天宫》风靡世界,让世人记住了哪个敢爱敢恨、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佛界也有一部与《大闹天宫》相媲美的《牢度叉斗圣变》,它是佛传故事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佛教八大圣迹衹园精舍建造的由来。
由于这个故事曲折、神异、有趣,并且宣扬了佛法能征服一切的威力,所以在十几种佛教经典中都有记述。为了弘扬佛法,佛教寺院石窟中多依此故事情节结制壁画,称作《牢度叉斗圣变》。唐代初期,还演义改编成了讲唱文学《降魔变文》。
莫高窟壁画中现存唐至宋代的巨幅《牢度叉斗圣变》十九幅,多为一壁一幅,面积多在20平方米,最大幅的面积达42平方米。其中晚唐至五代绘制最多,共14幅,规模也最大。晚唐至五代,莫高窟壁画中绘制这么多的巨幅《牢度叉斗圣变》除了弘扬佛法的宗教目的,还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是为赞颂张议潮率领敦煌人民起义,击败吐蕃统治者,收复河西十一郡,回归大唐的功绩,曲折地反映了当时敦煌人民抗蕃胜利的激情;另方面是为借此故事,宣扬忠于大唐君主的正统思想,以正降邪,抵抗外族侵犯,巩固张议潮,曹议金时期的归义军政权。
第窟(晚唐)主室西壁巨幅《牢度叉斗圣变》,是莫高窟石窟(包括安西榆林窟)现存十九幅同类经变画中,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绘画技艺最高,保存完好的经变画之一。其高3.65米,宽9.8米,面积为35.77平方米,是晚唐经变画中的杰作之一。
此壁《牢度叉斗圣变》又称“祇园记图”,这个故事源自于《贤愚经·须达起精舍缘品》。是依据《贤愚经·须达起精舍缘品》和《降魔变文》的主要情节,并参考了其它经典的某些情节而绘制的。
画师把须达到王舍城求亲见佛,须达和舍利弗寻找精舍地址,须达向太子祗陀讨买林园,须达用大象驮金,黄金铺地;天帝化为老者调解纠纷等情节,以连环画形式绘在壁画的下边和两个上角。而把故事的高潮显圣斗法,绘在壁画的正中间。
斗法的双方分为两大阵营,占据画面的中心两侧,舍利弗高坐莲下,居画面左侧,牢度叉盘坐帷帐,居画面右侧。围绕舍利弗和牢度叉的上空,中间是六组神变斗法画面:牢度叉化作高山,山有清泉茂林;舍利弗化为金刚力士,用金刚杵击碎高山;牢度叉化作毒龙,在海中兴风作浪;舍利弗化作金翅鸟王,飞扑毒龙背上,将毒龙啄死;牢度叉化作一头大水牛,猛冲飞奔而来;舍利弗化作一只雄獅,将水牛扑倒吞食;牢度叉化作七宝大水池,水深似海;舍利弗化为六牙白象,用鼻子把水池吸干;牢度叉化作夜叉恶鬼,赤目长牙,口喷火焰;舍利弗化作毗沙门天王,夜叉鬼惊恐逃走,四面起火,自烧其身;牢度叉化作一棵参天大树;舍利弗化作风神,鼓动风袋,掀起狂风吹倒大树,席卷牢度叉的阵营。
牢度叉斗法大败,六师外道皈依佛门。斗法画面描绘生动,富有戏剧性和幽默感。其中对大获全胜的风树之斗,描绘最为生动。风本来是流动无形的气体,但艺技高明的画师用人物和景物在风中的动态,表现了风的巨大威力。画面中,蟒蛇缠绕的大树在空中翻卷,鼓皮破裂。鼓架倾翻,二外道竭力扶持不倒;牢度叉的高台宝帐倾斜,只有打桩拽绳,扶梯立柱的外道徒众在地上翻滚;帐中的牢度又目瞪口呆,手足无措:帐下的外道魔女双手抱头,衣裙飞卷;四周的外道徒众东奔西突,溃不成军。而壁画南侧的佛门阵营,舍利弗稳坐莲台,安祥自如,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其身后的天龙八部,四大天王,威严整齐,沉着镇静。同一画中,两大阵营,一动一静,对比强烈,胜败了然,
在舍利弗的莲台下,还表现了年度叉斗法失败后。外道师徒皈依佛门的生动场面:有的初次落发,手摸光头,状颇尴尬;有的互措充头,娘戏逗趣自我解潮;有的不知礼法,胡乱礼拜,令人发笑;有的用水洗头,有的措齿漱口,叉腿振臂,粗鄙可笑;有的初换袈裟,不知穿法,精态窘迫。惊险斗法之后画师用轻松的笔调,描绘出这些揶揄、幽默、戏耍、嘲笑,但无恶意的情景,显得诙谐横生,增强了经变画的趣昧性、生动性、通俗性。
这幅巨幅经变画,塑造了法力无边舍利弗,惊骇外道劳度叉。画师在绘制时,进行了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布局。其层次分明,主题突出,人物造型生动,与动画片《大闹天宫》有异曲同工之妙。(周卫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