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两汉后,邢台即为襄国。东汉末年在巨鹿郡发生了黄巾起义,天下三分,三国时襄国为魏国之地,在此有多次的历史事件发生,西晋元熙元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次年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为了争夺权力乱政,史称为“八王之乱”。此次政乱共16年,由于八王乱政相争,使得国家处于混乱之中,社会经济受到了破坏,激发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爆发,最后导致“五胡乱华”加速了西晋政权的灭亡。也是这样的原因,邢台再次迎来北方中心舞台的构建,这就是后赵时期。
□ 刘渊、石勒与十八骑
八王之乱后,西晋政权已经开始分裂,其中有刘渊、李雄各自为王,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
刘渊为匈奴族,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以“汉之外甥”以求正统,吸引一些人加入并自立为王,初称汉王,后成为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开国皇帝。刘渊乘乱立业占据平阳,平阳为古尧帝所都,春秋晋羊舌氏邑,《史记·魏豹传》“汉元年,项羽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汉置平阳县,三国魏置平阳郡,故治在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永兴元年(),刘渊在南郊筑坛设祭,自称汉王,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对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封妻为后,设置百官和丞相,称国号为汉(史称汉赵、前赵)。
氐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因氐与羌相邻,先秦时称之为氐羌,后氏族逐渐壮大分称为氐或羌。特别是氐,其部落众多有白马氐、清水氐、略阳氐、临渭氐、沮水氐、氐、隃麋(糜)氐等。又以服色而名之为青氐、白氐、蚺氐等。氐又称“盍稚”,魏晋之后以氐自称,活动于秦陇、巴蜀之间。
李雄,十六国时期成汉开国皇帝。其母罗氏,传说生育一子时先梦到两道彩虹从门口升向天空,其中一道虹中间断开;后又生育李雄。后其母罗氏常说两子如有先死者,而后活得必有大富贵。果然李雄的兄长李荡死于李雄之前。李雄跟随父亲李特起兵,后父亲战死后其叔父接管其部,叔父李流死后军权交给了李雄,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后攻入成都,自称成都王。并于年建元建兴称帝,国号“大成”,改元晏平。
永嘉是晋怀帝的年号,永嘉二年()刘渊自立为帝,后二年其子刘聪继立,并攻打洛阳;永嘉五年,刘聪部将王弥、刘曜、石勒再攻洛阳,城陷并掳怀帝北去,史称“永嘉之乱”。
石勒为羯族人,关于羯族学界有很多的研究,有说为西域胡人,有说与小月氏有密切的关联等等,据晋书记载,羯人入塞之前,隶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
《石勒载记》说:“石勒字世龙。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魏书》卷九五《羯胡石勒传》云:“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指出,当时称为别部,意为与匈奴本非一族。被称之为羯,也并不完全是因为居于羯室,晋朝之杂胡皆可称为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说法在石勒身上再次应验,他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是传说中的“邦粉”,有一次石勒发问可与古代那一位君主相比,后来自评说:如遇汉高祖刘邦,应当北面侍奉他。石勒为什么这样效仿汉高祖,这与他的出身有着很大的关系,石勒原籍为山西上党武乡人,出身贫寒,后在武安为人佣耕时为乱军抓去卖到山东为奴隶。因他骑马射箭,武艺精通,善于相马,并且胆识过人,这样结交了许多江湖英雄,特别是与汲桑起事与王阳、夔安、支雄、冀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郭敖、刘征、刘宝、张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等十八人组建骑兵小队,号为“十八骑”,后因打仗勇猛,屡立战功,石勒的队伍也就越来越壮大起来。后来石勒投奔刘渊并获得刘的信任。几次战事更得刘渊赏识,刘渊因此加封他为辅汉将军,后又升为安东大将军。这样,石勒为自己的霸业打下稳固的基础。
□ 谋士中丘人张宾
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迅速崛起与中丘人张宾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宾,为中丘人,即今之内丘。他的传记附在《晋书》石勒载记的后面,虽然语词不多,但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段段精辟。
传中说到张宾出身,“宾少好学,博涉经史,不为章句,阔达有大节。”当说到张宾自己的历史机遇时而仅自白述志“吾自言智算鉴识不后子房,但不遇高祖耳。”与石勒相见后,又以独到的眼光“‘吾历观诸将多矣,独胡将军可与共成大事。’”毅然选择“乃提剑军门,大呼请见,”其后张宾在石勒军中建功立业,功不可莫。传中说:最初“勒亦未之奇也。后渐进规谟,乃异之,引为谋主。”而后对张宾进行评价说:“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
同时也对张宾的为人处世也进行客观的评述:说张宾“任遇优显,宠冠当时,而谦虚敬慎,开襟下士,士无贤愚,造之者莫不得尽其情焉。肃清百僚,屏绝私昵,入则格言,出则归美。”以致受到石勒的礼遇,说石勒每次见到张宾时,“勒甚重之,每朝,常为之正容貌,简辞令,呼曰‘右侯’而不名之,勒朝莫与为比也。”张宾死后,石勒十分的痛心,并“将葬,送于正阳门,望之流涕,顾左右曰:“天欲不成吾事邪,何夺吾右侯之早也!”
张宾之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审时度势,对南北格局进行了分析后,在与石勒的“隆中对”时提出建议:“襄国、邯郸,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可择此二邑而都之,然后命将四出,授以奇略,推亡固存,兼弱攻昧,则群凶可除,王业可图矣”。石勒毫不犹豫地听从了张宾的计谋,以襄国为据点,四出攻守。
二是献计“鸿门宴”助王弥,当时石勒与王弥是中原两支劲军,石勒欲霸主中原就必须灭杀王弥的军队,张宾认为“弥为公右,天下不足定。”定计先取王弥的信任,援助王弥击败晋军并斩杀刘瑞,后石勒依张宾之计在已吾(今河南睢县东南)设宴请王弥赴宴,伏兵诱而取之。
三是出奇谋,隐匿精甲,示弱西晋;麻痹王浚,厚待来使,以显其忠,使西晋军队对石勒不复戒备。推尊王浚为天子,自愿为藩臣,暗自备战,当时机成熟后,“入城,杀幽州兵万余人,俘王浚,押送襄国斩首,置守宰,烧浚宫殿而还。”
四是“服人心”。由于连年的战乱,安不安业,流民众多,张宾以策安民,安抚人心,数次迁民于襄国,使得经济得到发展。
五是定都襄国建立后赵政权。
经过数年的发展后,石勒的势力逐渐扩大,统治地区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以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等部分地区,上疏请石勒称尊号,建立后赵政权,定都襄国,进而成就了石勒的帝业。
张宾死后,葬于襄国境内,传说墓有两处,一在内丘县城南十二里,相传墓顶用铁汁封灌,故曰“铁顶墓”,现今保存封土高4米,南北长52米,东西宽43米,上有古柏,四季青翠,村以铁顶墓村为名。二在南和县,距县城西十二里张相村东南,原墓呈长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原有墓碑。数年前在市区曾出土张宾墓碑一通,碑残高1.3米,宽0.7米,碑阳、碑侧、碑阴均有文字,其记载与史较为一致。
□ 佛图澄与佛教
后赵史中对中华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佛教的发展,而谈到后赵的佛教文化就不能不提佛图澄。
佛图澄,《高僧传》说:“西域人也。本姓帛氏。”“以晋怀帝永嘉四年。来适洛阳。志弘大法。”“欲于洛阳立寺。值刘曜寇斥洛台帝京扰乱。澄立寺之志遂不果。”后投石勒大将郭黑略,郭黑略信佛以弟子礼待之,后郭从石勒出征每战必知胜负,“勒疑而问曰。孤不觉卿有出众智谋。而每知行军吉凶何也。略曰。将军天挺神武幽灵所助。有一沙门术智非常。”于是石勒以“天赐也”召见了佛图澄。问佛图澄:“佛道有何灵验?”佛图澄知石勒不懂佛教的教义,以“道术”来回答了石勒的提问,使石勒深信不疑。
后来佛图澄随石勒来到襄国(今邢台市),建立了官寺,在此弘传佛教,推行道化,后赵所经州郡,建立佛寺近九百所。追随他的弟子,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多达万人,而且门徒中高僧辈出,著名弟子有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比丘尼安令首等。石勒深信佛教,尊佛图澄为“大和上”,有事必先问佛图澄,而后才发令行动。佛图澄辅助石勒称帝,为他出谋划策建立赵国。石勒死后,石虎废除其子石弘,自称天王,对佛图澄更加敬奉。
佛图澄事迹对后世影响巨大,到唐代有人将其“幽州灭火”“闻铃断事”“以水洗肠”等绘画于敦煌莫高窟第窟中。在邢台还有许多与佛图相关的传说故事,其中以“龙冈咒水”最为著名。此事也记载于《高僧传》和《晋书·佛图澄传》中。其记:“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团丸祀下。其水暴竭。勒问澄。何以致水。澄曰。今当敕龙。勒字世龙。谓澄嘲己。答曰。正以龙不能致水。故相问耳。澄曰。此诚言非戏也。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今往敕语水必可得。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泉源上。其源故处久已干燥。坼如车辙从者心疑。恐水难得。澄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龙。长五六寸许。随水来出。诸道士见竞往视之。澄曰。龙有毒勿临其上。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今达活泉园内有龙神庙遗址,传为佛图澄当年咒龙处,今遗址尚存,方亭处为原大殿遗址,殿前还有古槐和石碑数通。内丘扁鹊庙、且停寺、兴固寺等地有相关传说故事。
□ 襄国与后赵文化
后赵以先以襄国为都,后迁于邺都,造就了丰富的后赵文化。最为突出的是后赵襄国“建平大城”的建设。建平大城即为石勒的王宫。据《晋书》记载,后赵时期,襄国迎来自西周邢国、战国信都之后的又一次城市建设高峰。在张宾的谋划下,修建了都城,四角以子城拱卫,建有四座大门,南曰正阳门、东曰永昌门、西曰永丰门、北曰止车门。又以周礼建立了宗庙、社稷。修建官署和宫殿,其中有端门、建德殿、太武殿、徵文殿、单于庭、东堂、西阁、崇训宫、百尺楼等,其中以太武殿最为雄伟,据记载:太武殿基座高二丈八尺,东西长有七十五步,南北长有六十五步,用“文石”进行装饰,下设伏室可藏兵数百人。此外还在城外建有明堂、太学、灵台、桑梓苑、沣水宫等附属建筑群。
石勒据襄国时,十分注重教育,在四门建立了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学校,石勒亲临太学和各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对那些成绩突出者多加赏赐,以资鼓励;石勒还曾诏命“各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一人,弟子百五十人。”依照“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对入学后“三年修成”者,就由郡国推荐到中央或地方政府,破格录用。记载有石勒一次便在学生中破格提拔5人为佐著作郎,以示重视。
后赵统治时期,先后进行数次大规模徙民,移民带来人力资源的充实,同时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采取了重农桑,禁奢侈 低税赋,统一货币等“劝课农桑”的政策,据载:石勒在农业税收上实施了按户计算,鼓励种植。其间科技也有发展,据学者研究,从西域传入的木人制作技术在后赵境内得到应用,《邺中记》记载:“石虎,又有春车木人,及作行雄于车上,车动则木人踏碓舂,行十里,成米一斛。又有磨车,置石磨于车上,行十里,辄磨麦一斛。”以达到大力发展农业的目的。石勒统治时还鼓励生育,以促进人丁的兴旺。年,石勒下令“置掣壶署,铸丰货钱。”重新厘定度量衡,对贸易市场进行规范,在襄国设置了“五日一会”集市制度,一系列的政策执行促进后赵经济发展。虽然石虎执政之后,赋役再次沉重使刚刚恢复的经济得以破坏,但不能否定后赵立国初期的成绩和发展。
后赵时期的文化是多元的,有西域文化的传入,还有北方游牧文化融合,更多的是汉文化的影响和包容。使之多种文化在中原地区不断影响,达到共存发展。有人研究,冀南地区的平房建筑就是吸收了西域建筑特色而形成的。又后来的“胡同”即指石勒当年规划襄国城户户相连街巷的名称,因为胡人所创建故称之“胡同”。又有从西域移植过来的植物多种,如苜蓿、葡萄、胡豆、胡麻、胡桃、大蒜、安石榴、胡葱、黄蓝、西王母枣、胡椒等等。《太平御览》卷九七十引有:“《襄国记》曰:‘龙岗县有好石榴。’”至今还有“黄瓜”来历的故事在流传。
后赵发行的丰货钱张宾墓碑张宾墓碑局部佛图澄后赵所建大伾山大佛后赵建武四年金铜佛坐像佛图澄幽州灭火(莫高窟第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