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伏羲女娲像到底是什么样这些墓画道出了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3/1/28
北京青春痘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734.html

伏羲、女娲抟土造人始有人类的故事,史书有载,全国流传很广。在河南淮阳,几千年来就有用泥捏“泥泥狗”的习俗,至今仍很兴盛。海内外专家学者评价说,这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真图腾,活化石”。

年,河南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的两件人首蛇身玉饰,制作于春秋早期,考古学者认为“或即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像”。此二件玉饰的尺寸、材质相同,为成套之作,其造型为“人首蛇身”、“一男一女”,乃是早期伏羲、女娲的形象,应无疑义。

伏羲、女娲的传说,至少可追溯自春秋之际,而流行于两汉时期。

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伏羲、女娲画像砖,二人并未交尾;敦煌莫高窟第窟造于西魏之时,其覆斗形的窟顶上,画有伏羲、女娲图,与成都汉砖的画像大体相似,伏羲、女娲左右单独分立,亦无交尾,应是保持早期形象。

而徐州出土的东汉伏羲、女娲图,则两尾相交,与吐鲁番所见的“上身相拥,蛇尾相绕”构图相同,则应是后来的演化形式。

伏羲、女娲的形象,早先被描述为奇特的“人首蛇身”,在史籍和传说中都有所载。

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则谓鲁恭王灵光发壁上,绘有伏羲、女娲图,其形状为“伏羲鱗身,女娲蛇躯”;《玄中记》也说伏羲的形象是“龙身”,与前说略有不同。汉代画像砖中,出现大量伏羲、女娲图像,西汉早期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帛书中,也有见及。东汉以后则出现伏羲、女娲“上身相拥,蛇尾相绕”的组合形式。

两汉时,伏羲、女娲形象是先王庙宇、祠堂和墓室装饰的重要题材之一,各处都发现有刻画伏羲、女娲形象的墓室。中原的伏羲女娲图,画在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和石棺上等处,不一而足。

对帛画和璧画而言,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汉惠帝二年,前)、三号墓(汉文帝十二年,前)出土的西汉初期T字形帛画,皆人首蛇尾像,应是较早的伏羲、女娲图。

同时期的伏羲、女娲壁画,有洛阳所出西汉卜千秋墓的升仙图(前87—前49,昭宣帝之间)。就画像石和面像砖而言,伏羲、女娲图的时代,主要在西汉中期至东汉之际,此时的墓葬中,也可看到。

至于吐鲁番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乃是汉代以来伏羲、女娲崇拜信仰之风的延续和发展,说明此种风尚从中原传到河西,一直盛行不衰。但吐鲁番并不流行画像石或画像砖,而是使用绢、麻布等新材料来绘制图像。在构图内容上,也承袭了中原的形制,图画分上下两部分,上宽而下窄,上部绘日,下部绘月,中心画伏羲、女娲像,上身相拥,蛇尾相绕;伏羲持矩,女娲执规。图画四周则绘北斗星辰。大抵而言,与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T字形帛画、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汉墓帛画、山东武梁祠的伏羲、女娲图相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