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飞天人物、极具异域色彩的佛传故事、神秘莫测的龟兹王……古龟兹画师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勾画出人物雄健壮实的骨胳,用赭的色彩,烘染出丰富圆润的肌肤,轻轻一笔画出布置均匀的衣褶,又借助飘曳的长带和衣袂,表现人物凌空飞舞自由翱翔的意境,克孜尔石窟壁画昭示着古龟兹文明的灿烂。
因为19末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的损毁,诸多克孜尔石窟壁画流失海外。最近在北京木木美术馆开幕的“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以图片形式展示了流失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真实面貌,幅壁画
主要来自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同时,展出的还有两个复原仿真洞窟。此次展览是新疆龟兹研究院多年来对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复原成果首次与公众见面。展览同时还举办了克孜尔石窟与丝绸之路研究学术研讨会。
此次展览由新疆
龟兹研究院主办、北京木木美术馆承办,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克孜尔石窟外景
现场展出的克孜尔第窟的乾闼婆王及王妃壁画复原影像
被“切割”的克孜尔石窟壁画
新疆千佛洞遗址中最著名的要数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是维语“红色”的意思,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红色千佛洞”。洞窟开凿于拜城县木扎特河谷北岸的山崖上,蜿蜒1公里多,已编号的洞窟个,是中国除敦煌莫高窟外,保存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年又新发现了23个窟。
克孜尔石窟地处古龟兹国的境内,龟兹国境内的石窟包括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玛扎伯哈,托乎拉克埃肯石窟等六处主要石窟以及一些小石窟。龟兹国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唐代诗人李顾有“南山截竹为爵策,此乐本自龟兹出”的句子,边塞诗人岑参也写有“今且还龟兹,臂上悬角弓”。龟兹石窟是古龟兹国留下来的瑰宝。这片石窟曾是僧人修行栖身之所,而虔诚的佛教徒们,以绘画的形式,将佛教的各种人物、故事、传说描摹在石窟壁上,许多天然矿物质颜料至今艳丽依旧。
克孜尔石窟中的壁画
佛传故事“茶毗”影像第窟后室前壁,原藏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遗失
据龟兹研究院院长徐永明介绍,克孜尔石窟中壁画的年代大约绘制在公元3到9世纪;克孜尔石窟在历史上遭受过两次浩劫,第一次浩劫是公元10世纪,在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纷争中,克孜尔石窟伴随龟兹佛教衰败而逐渐被废弃,并遭到较大破坏;第二次则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在龟兹盗劫了大量壁画、泥塑。
这些来自俄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探险队先后到克孜尔石窟进行考察探险活动,这些探险队或多或少都从这里带走了壁画、彩塑等珍贵文物。克孜尔石窟有60个洞窟的壁画遭到剥取,面积近平方米,大部分系德国探险队所为。根据德方所制壁画目录索引,当时收集到民俗博物馆的壁画为块,其中二战后块下落不明(部分保存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其余遗珍今保存在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和法国、英国、匈牙利、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内,还有一部分散落在私人手中。
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综合体,由石窟建筑、壁画、彩塑三位一体构成。由于历史原因,克孜尔石窟壁画被西方探险队肆意切割与肢解,使它们脱离了母体——石窟,留下的是斑斑斧痕、满目疮痍,给石窟的整体研究工作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自年起,新疆龟兹研究院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