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知了望哥了不起频道
只要看一眼铠甲,只要它还在,我就觉得无所畏惧/《甲胄》
铠甲
温陈华
No1壹温陈华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制作铠甲的人称为函人,《考工记》里面也有一段记述叫“函人为甲”。而铸甲师温陈华,便是这样一位痴迷中国铠甲的函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少有人会接触中国的传统铠甲,但对于温陈华而言,制作铠甲从儿时游戏的夙愿,到成为业余爱好,再到工作全部,如今延伸至再现民族记忆的远大理想,贯穿了他四十多年的生活。
“我以前经常做噩梦,在梦里不停地逃跑。而我穿过一次铠甲之后,就再也没有,在梦里面我是无敌的。”
温陈华跟许多同龄人一样,都是在连环画、评书故事的世界里长大的,在评书节目里,那些身骑战马,身披金甲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中;凡是关于兵器甲胄,金戈铁马的内容,都是温陈华的最爱。正是从那时起,温陈华的心里萌生出了对古代铠甲的好奇和着迷。
少年时,温陈华会给教科书中李白杜甫的画像上画上铠甲,让他们手持长矛和弓箭,把扑克牌戳上孔,然后穿线,模仿成铠甲甲片,披在身上。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研究的深入,他发现做一套铠甲需要涵盖到绘画、雕刻、漆器、臧刻、锻打、皮艺等多种技能,而纸片永远也无法完成一套铠甲,于是温陈华决定边工作边继续研究铠甲,渐渐地,他越钻越深。
由于古代唐律明令禁止甲胄随葬,所以如今留存的铠甲实物极少,温陈华为了收集资料,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寺庙和图书馆,只为从古代壁画和武将塑像的身上寻找一些细节,南方的很多寺庙画像、雕塑都被毁了,只有北方还能看到一些原貌。
温陈华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古代铠甲的原貌,决定踏上北行的道路,他一路从兰州坐火车到张掖,再到敦煌莫高窟,同一个地方要去两三遍甚至更多,有时候一去就是半个月,他一边走,一边认真记录各个地方的人物画,每一件铠甲的结构、颜色,他都仔细绘在纸上。
有一次,温陈华到寺庙里搜集素材,因为待的时间太长,不小心被关在寺内天王殿整整一夜。在这个寒冷寂静的夜晚,他认真看了每一个图案和雕塑的颜色、结构,产生了很大启发。
后来据他回忆:那天夜晚的古刹幽幽静静,而佛像周围的罗汉像又皆是面目狰狞,着实吓人之极。
年,他开始正式复原第一套宋甲,其中最难也最重要的部分是鳞形甲片的制作,这关乎铠甲能否保命。但是宋代铠甲已经失传近年,没有实际参照物,他只好到处搜集材料,走访各地,终于找到了一张1毫米厚的冷甲片,并将其剪成了数千片小甲片。
“用剪刀剪成小甲片,断断续续剪了将近一年,一共剪了三千多片,手都剪起了水泡。”
一套铠甲大约需要甲片多片,为了符合人体形态,每一片的弧度都有细微差别,需要铸甲师一片片手工敲打成型。这其中不仅涉及到各种铜、铁的锤碟、锻造、冷锻、热锻工艺,而且制作过程也十分复杂,工期长,人工成本也高。
温陈华的第一套铠甲花了3年时间。这是他在经历两三百次失败的尝试后,第一次较为正式的复原了失传年的宋代铠甲。
▲图片源自温陈华微博
“这是一门小众的手艺,若是被垄断,很容易达到“洛阳纸贵”的效果,但这对整个行业的传承却是百害而无一利。”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