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考古学者持续不断的研究,发现经过仰韶文化的发展后,人们的生产水平大幅提升,以动物骨头为铲开垦耕地,用穿孔石刀和石镰等工具收割,一切文明的起源与农耕文明一样,依水而生。通过对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分辨,人们在远古时期开始圈养小型温顺的猎物为家畜,豢养的家畜填补了早期简易农耕物产的不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农耕时期祖先们的生活经验与智慧。
我们从考古中发现人类在和大自然学习的过程中,借鉴了野兽和鸟类筑巢搭窝的经验,通过不断模仿与改进,创造了半地穴式的建筑,既能遮风挡雨又能保证取暖,摆脱了幕天席地的住宿环境。在学会耕种以前,人类以树叶和草遮蔽身体;在学会耕种之后,人类逐渐发现一些植物可以经过加工后做成衣服。所以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不再袒露身体。当生产力逐渐进步发展,人类解决了吃饭、穿衣、住宿等重要的生存问题后,就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生存以外的事情,开始有时间去享受生活。
过去齐家文化遗址挖掘之后,出现的大量的玉器,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了祭祀活动,出土的玉器形态各异,制作精美,更反映当时手工艺的发达。所以我们从齐家文化了解,距今多年的时代里,人与生活之间蔓延开来的各种生活创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这些创造都是因为他们开始懂得生活中享受生产之外的娱乐。是否也印证,我们现在说了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其实祖宗们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创意,对于美好日子的追逐,就是一种人类本能的反应,并且祖宗们早就在我们现今吃饭的生活器具等用品上体现了产业化经济状况!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将文化及各种相关的产业发展列入条条框框中,并以各种展会、概念来附会文化创意产业,是不是矫枉过正?如若社会大众还不懂得如何去欣赏生活美学,而我们又一味地高喊发展文化产业,只会让“发展文化产业”沦为一句苍白的口号,让越来越多的文创工作者迷失方向。
北京人民大会堂外立面门楣浮雕装饰--常沙娜设计
北京人民大会堂外立面须弥座浮雕装饰--常沙娜设计()
莫高窟盛唐第窟边饰图案
在故宫的翻红以及“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许多博物馆配合国家推广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创造产业绩效,博物馆、文创业者、设计者,摩拳擦掌要把握这波经济效益。蜂拥而至的敦煌考察团,一窝蜂的文创设计出笼,不难看见,大量的企业强求先机,产品粗糙不堪!若是一些单位和设计者连最基础的地方文化脉络、发展历程都不研读分析,什么都敢做的情况下,文创错误,那后果又该谁来承担?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设计以敦煌唐代藻井图案为主轴
莫高窟盛唐第31窟藻井图案的装饰图案
文化IP的拥有者、设计者都必须对IP根源了解与把关,否则文化根源在哪里?创意在哪里?这种大锅炒的方式,失去分寸,作出错误的文化信息传播却不自知!结果让人心惊胆颤!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佛教美学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重新被世人看见。佛教思想承载人间的喜、怒、哀、乐,有庄严肃穆的一面,也有温柔善解人意的样貌。佛教之所以被广传,主旨在于佛教的教义讲求真、善、美,所以莫高窟壁画才能留下庞大的美术作品。
过去鲜有人了解的佛教洞窟艺术,最近却成为文创演绎的网红标题!例如:将敦煌壁画穿在身上、炫酷的菩萨……文创的设计师若是不理解中国佛教艺术美学脉络,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符号,只是表象地把图案引入产品之中,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或是以“酷”为主,就会对大众族群产生精神意义上的错觉。年轻炫酷无可厚非,但设计师把菩萨像放在滑板车上踩,菩萨们戴上了酷炫的黑色墨镜,这一推出让不知所以的年轻人个个点赞,实在担忧!什么时候,我们对美的认知已经变成这么浅薄简单了?
人民大会堂接待厅两侧半圆休息厅天顶沥粉彩绘装饰--常沙娜设计(年)
佛教美学艺术可以更贴近人间烟火生活,但设计师把佛菩萨像放在年轻人酷爱的滑板车上炫酷踩踏,是不是违背中国佛教文化对“师者”该有的尊重?设计师对图案拼拼贴贴,完全不考证古人对服装的慎重,就说这是中国风,是敦煌风格,简直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恰恰更多群众喜欢热闹感!因着热闹感的广推,祖先经年的美感就成为当代拼贴!
北京天主教南区教堂彩色玻璃窗图案(20世纪90年代)
隋、、、、窟
是不是设计师在利用古典佛教美学信息时,更应该是将千年佛教的慈悲、平和、安宁、喜舍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艺术设计中,让美术与当今艺术结合起来,满足大众身心的追求,向人们传递纯净内心、精进智慧的追求,更符合敦煌壁画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脉络,倘若设计仅以表面的认知耍“酷”,试问,这种文创传递的主要目的意义在哪?佛教美学艺术绝对不是嘻哈风格,不是巴洛克、洛可可等华丽表面的喧哗,在这一点上IP的拥有者有没有做到绝对的把关?
北京天主教南区教堂彩色玻璃窗图案(20世纪90年代)
产品、IP、内容是文创的王道。莫高窟的美,必须经过品尝,才能创!文化人肩上必须要有使命,不可以将博物馆或公众平台当作是中介,博物馆或是IP拥有者不是文创生意的中间人,不可以左手倒右手,否则当这些信息不对称时,绝对是文创产业发展的重大阻碍!文化事业是百年树人的行业,不可以为了快速致富而趋炎附势,随波逐流!文创工作者一定要先了解所处的位置,若一味求快,就是产业蛀虫。
文创产业在全球兴起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但在中国也就十几年来的事,我们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绝对不是抄袭或拼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中国在文化创意产业这条路上各类环节的人才仍旧稀缺,政府倡议文创发展的目的是借助美学经济产物加速国人对文化的理解与自信,是表现泱泱大国之雄起。如若将这一核心避之、反之,引导无知无畏的年轻人抛弃了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文创产业及文创产品,让人心生恐惧!
文创工作者们,是否真的弄明白什么是文创了么?是否对自己所做的创意产品作出了文脉的正确梳理呢?故宫的文创复兴未必适合所有的IP单位,敦煌经过了五代掌门人,每一代掌门人都是用生命保护这一块宝贵圣地。所以请不要为了发展文化产业而急躁冒进,如果没有学习的沉淀,阔谈文化创意,可能会因为您无心的错误,而拆毁了前辈打下的基业。可怕的是自媒体的无畏传播,使犯错容易,弥补很难!
来源:常沙娜敦煌图案研究设计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