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敦煌壁画中便于管理控制的里坊城莫高窟参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2/10/24
北京最大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410/8833134.html

敦煌壁画中的城市一般只表现了城垣的状况,并没有表现城市内部的布局,但在中唐以后到宋代的二十多幅《华严经变》中出现的所谓“莲华藏世界”,却可以说是古代里坊制度的某种表现。

坊、里、闾里或邑里,都是某种居住地段的单位名称。它的起源很早,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或许已经有了一定的体制规定。据唐·佚名《三辅旧事》记载:“(汉)长安城中八街九陌,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宋·高承《事物纪原》卷8记载:“坊,方也,言人所居之里为方。方,正也。又方,类也。方以类聚,居者必求其类……汉宫阙名曰洛阳,故北宫有九子坊,则坊名汉有也。”

有关里坊制度的具体记载,如《魏书》载:“五万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罢。”又载:“于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乞发三正复丁,以充兹役,虽有暂劳,奸盗永止。”既然是建“筑”,目的是防“奸盗”,可见四面应该有围墙。

根据文献记载,一座大城里纵横相对地排列着许许多多的坊,在每坊坊墙上各面正中各开一门,或只开二门相对。门上有楼,形如一座座小城。宋·宋敏求《长安志》卷7记载:“皇城之东尽东郭,东西三坊;皇城之西尽西郭,东西三坊;南北皆十三坊。……每坊皆开四门,有十字街,四出趣门。皇城之南,东西四坊……南北九坊……每坊但开东西二门,中有横街而已。”通过对唐长安的考古发掘,已经找出了某些坊墙的遗址:基宽约2.5—3米,城外2米许有水沟围绕。坊内小街情况由经钻探的怀德坊和长兴坊看来,符合《长安志》的记载。

根据《华严经》,所谓“莲华藏世界”,是释迦如来真身毗卢舍那佛的净土,它包藏在一朵生长在香水海里的大莲花中。此莲花内有“金刚大轮围山”,山间含藏着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叫做“莲华藏世界”,或略为“华藏世界”、“华严世界”。为了表现华严世界,画师们选取现实中城市里坊群作为其形象依据:在海上大莲花内山峦环绕之中画许多纵横成方格形状的街道,各方格都是一座小城。大多数小城四面各开一门,有的只在二面各开一门,也有在一面墙上开二门的。门或只作门洞,或于门洞上加屋顶成大门式,更多的是和一般城垣一样设城台城楼,但都没有角台和角楼。有的在这一群小城的中心绘佛像一尊,表示为毗卢舍那佛居住的世界。显然,这是唐代里坊制度相当真切的形象表现。

晚唐第85窟窟顶莲华藏世界·里坊城

古代居民住在这种里坊中受到严格控制,除了经特许的三品以上官吏外,禁止住宅直接向坊外开门。晨昏击鼓为号启闭坊门,在关闭坊门后若仍有人在坊外大街上行走,称为犯夜。《唐律疏议》卷26云:“诸犯夜者,笞二十。”其注云:“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其疏云:“宫卫令:‘五更三筹,顺天门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讫,闭门。后更击六百槌,坊门皆闭,禁人行。’”《南部新书》记载唐代长安:“长安中秋望夜,有人闻鬼吟曰:‘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所以说所谓的“防奸盗”,与其说是防止坊外人入坊奸盗,毋宁说是防止坊内人出来造反。里坊制实际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情况。

在里坊制的城市,大街上只见坊墙,不见房屋,商店集中在城中某些坊内,称为“市”。唐长安就有东市、西市。到了北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繁忙的日夜贸易,夜禁显然已不可能,所以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里坊制也逐渐名存实亡。同时,汴梁商店多沿水道自然设置,铺面向着大街,出现了商业街,于是城市景观大变。《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修建的住宅小区的性质和古代里坊非常相似,其目的主要也是为了防止外人进来“奸盗”。现在的小区不仅有保安在大门守卫,在规定的时间也要关闭大门,而且每个住宅单元还安装有防盗门,可谓城中城;小区许多地方还安装有监控摄像。另外小区冠以的“某某花园”“某某城”名称和古代里坊冠以的“某某坊”名称也相似。总之,都是为了便于管理和监控。

来源:敦煌研究院,作者:胡同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