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第号洞窟是涅槃窟的代表。在长形券顶的洞窟主室中,释迦牟尼右卧于佛坛之上。涅槃是梵语的音译,意为“灭”,即佛的肉身虽已入灭,但精神却达到了一种不生不死、永不轮回的境界。涅槃是佛教徒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莫高窟,三危山在翻译佛经时,鸠摩罗什主张保留佛教原文的文采和文体,因此他的翻译正如后人评价:有天然的西域语趣,中文简洁流畅。译经在千年前是国家事业,参与人数动辄过百。佛教翻译为中文创造了多达余个新词。梁启超感叹,这三万五千词汇,即增加三万五千新观念,永远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涅槃一词就已在我们的血脉中,即使对于不是佛教徒的人来说,这个词依然充满力量。佛教认为,众生既受烦恼、欲望等折磨而陷入无尽的痛苦,又受生死业力的束缚,涅槃就是对烦恼、欲望、生死诸苦的最后克服。
王圆箓·道士塔佛坛之上,释迦牟尼头南脚北,面向东方,右胁枕手,累足横卧。他双眼半闭,神情如入睡般安详。窟顶上经变画中千佛举哀,释迦牟尼身后的弟子、天人、各国王子和菩萨更是手捂胸口,泪眼婆娑,有的甚至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在涅槃像周围,分布于南、西、北三壁的是《大般涅槃经》的连环经变画,描绘着释迦牟尼佛入灭前后的历史和神话故事片断。
建于盛唐的号涅槃窟,石胎泥塑卧佛是莫高窟第二大佛,窟顶是千佛举哀的经变画号涅槃窟内,彩塑和经变画共同定格了佛国世界最悲恸的那一刻。涅槃窟建于盛唐时期,离释迦牟尼涅槃已过去了年;我此时站在佛像前,又离洞窟的建造过去了近年,但佛的涅槃却生动得如同刚刚发生一样。人神共悲,唯独佛在微笑。要想完全理解彩塑和经变画的丰富内涵,几十秒的游览当然不够,但这几十秒却足以让人记住释迦牟尼佛面对死亡时平静祥和的微笑,而这个微笑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个混沌之点或那个必然之点发挥出举重若轻的精神力量。
释迦牟尼身后的弟子、天人、各国王子和菩萨表情生动而悲恸,每一尊塑像的表情都不一样。上下图来源于网络为了涅槃窟,我特意预订了莫高窟的B类票。B类票可以参观四个洞窟,虽然不及敦煌莫高窟的冰山一角,但从大像窟到涅槃窟,从供养人画像到经变画,莫高窟,这个被樊锦诗先生誉为“在戈壁包围的绿洲营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正在一点一点地展开。她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亚地区的其他文化,包容而博大;她的命运与河西走廊一起沉浮,最终跟随丝绸之路的没落一起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中,而在她再次绽放之前,又经历了一次浩劫。
她因一个虔诚僧人对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诞生,她的命运似乎也因此要如同修行一样,必须历经磨难。环顾四周,荒芜之上,三危山巍然屹立,与苍穹、大漠一起定义着永恒。在永恒的注视下,莫高窟以开放的胸怀接纳着源源不断的朝圣者,就像她从前接纳多元的文化一样。这个集宗教、哲学、美学、艺术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曾被历史遗忘,但从未消亡。她傲然矗立于大漠之中,也只有辽阔到无边无际的沙漠才能容纳她丰饶而不朽的灵魂。
何时去:3-5月是敦煌沙漠绿洲的春天,但此时风沙较大。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可在莫高窟参拜九层楼大佛。这一天,大佛背后的通道会打开,可以绕佛一周。6-10月黄金周是参观旺季,黄金周后,天气较为舒适,人流量逐渐减少,适合参观。12-次年2月,洞窟比夏天开发的数量减少1/3,游客少,有机会体验一对一的讲解服务。雨雪天气不开放。
参观时间:8:30-18:00参观莫高窟需提前预约,建议提前三天预约。门票分为A、B类,A类票可参观8个洞窟,B类票可参观4个洞窟,A和B类门票洞窟不重复。如果感兴趣,可以两种门票都预订。如何参观:窟内不允许拍照,更不能触摸,可备冷光源手电筒。
参观前准备:莫高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需在参观前做足准备,以便不虚此行。通过观看莫高窟的纪录片,阅读莫高窟的书籍,做好笔记,有利于游览体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