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公元7世纪初,在我国西南边疆的青藏高原兴起了一个日益强盛的吐蕃部族,其首领松赞干布在征服了苏毗、象雄等高原境内各族之后,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唐代地方性政权——吐蕃王朝。随着吐蕃王朝势力的不断扩张,至公元9世纪上半叶,吐蕃王国的版图一度空前辽阔,成为当时亚洲腹地与大唐王朝、阿拉伯帝国三足鼎立的强大势力。
然而,随着岁月的时光流逝,这个曾经威振亚洲腹地的高原王朝早已被湮灭在高原的历史风尘之下,那些昨日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今天,如果我们想要最为真切地回顾这段历史,抚摸它留下来的珍贵遗宝,那么请您走进千年前的敦煌莫高窟,她会用近70年的时间,来续写这段遗存的吐蕃文明。
莫高窟第窟西壁全景图中唐吐蕃政权统治敦煌时期(-),适逢唐朝会昌灭佛之时,在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治下,敦煌地区的佛教十分兴盛。不仅大兴佛事,广度僧尼,并派吐蕃大德僧管理敦煌佛事,因此在莫高窟吐蕃时期开凿的洞窟,相较于前代洞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盝顶帐形龛的形式、一壁多幅经变等等,最为有特点的便是在一些经变画中,根据经文内容,加入吐蕃赞普的形象。
吐蕃赞普莫高窟第窟东壁中唐
《旧唐书·吐蕃传》中所说“衣被素褐,结朝霞昌首,佩金镂剑”、“男女皆辫发”,这些都是辨认吐蕃民族的最好佐证。在莫高窟众多的中唐洞窟中,尤以第窟维摩诘经变中的赞普形象为代表。
壁画中的吐蕃人物形象较多,三位侍从在前引领,小型方台之上的为赞普,其后还跟随一位手执华盖的侍从。整幅画面保存完整,线条清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气宇轩昂的赞普形象。
赞普头戴红色朝霞冠,平顶,上系红抹额,脑后结系,露出向下垂的头巾角,冠帽与头发相交处有一道白边,似是露出帽子的内衬。耳两侧束髻,红色发绳交叉固定。身穿白色左衽翻领袍,领口内露出深色交领襦衫,肩披灰黄色大虫皮云肩,长袖几乎垂到地面,袖端饰虎皮袖缘,这样的虎皮装饰不仅适应高寒天气,也和青藏高原上早期吐蕃对于猛兽的崇拜有关,当然也象征着身份和力量。
腰间系革带,上有间隔的红色銙状小环。袍身侧面从髋部即可看到开衩,从开衩处可见内穿的深色上襦,下着的绿色红缘重裙,内着白色裤子,足蹬乌皮靴。腰佩短刀,刀柄上方可以看到翻领处有一红绳打结,左端隐于翻领内,右端似绕到背后,这也是典型的吐蕃礼服穿着方式。
从敦煌壁画的吐蕃服饰中,还依稀能够看到一些大食、波斯、粟特的影子,这就是曾经的“茶马古道”、“麝香之路”,构建而出的政治、经济、宗教的雪域印记。
主创团队
策划/李萍、宋淑霞
撰稿、诵读/韩文君
学术顾问/王惠民
音频剪辑/罗成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