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敦煌艺术传承丨王宏恩教授现场解读敦煌壁画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2/10/20

王宏恩,年12月26日生于甘肃灵台县,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退休教授,硕士生导师,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曾受聘瓜州县文物局,担任敦煌石窟——东千佛洞西夏壁画临摹研究工作艺术总监。

年11月27日上午九点,王宏恩教授在兰州理工大学彭家坪校区展览馆对敦煌壁画艺术(高清复制)进行解读。

展览馆现场

今天的敦煌早已成为了艺术圣地,敦煌艺术也成为画家心中的向往。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宏恩选择敦煌时,却是组织的安排而非自觉的选择。但命运总是如此神奇,从被动到主动,从学习到消化,从陌生到熟悉,尽管期间曾与敦煌艺术若即若离,但敦煌艺术已扎根在王宏恩的心里,也自然渗透在他的艺术中。在他眼里,敦煌艺术给予他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形式上的开放和丰富,更是宗教崇拜下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专注、自然、宁静和朴实。它是情感的见证,也是艺术中难得的独特气质。

王宏恩老师说,东方文化强调的是事物本质,不是加了太多人为的东西进去。书法语言“一波三折”就是内心的状态,在物体型上面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中国人,是流淌在骨子里的,它在世界里保留着最符合中国内心的东西。所以不管是在诗歌、绘画还是戏剧里面都强调的是本质。事实上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剧、电影、绘画、舞蹈,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至少在共性上它们是一样的。艺术怎么去表达生活,而不是表达图形这是需要思考的。

不要用理性的、科学的眼光看待艺术,应该用心去感受,感受用手去触碰它的时候是非常有弹性的,手收回来又会弹起来。学习比例、结构、体积、知识等对绘画艺术来讲是很资料的东西,关键的是如何去感觉,不能一直把视觉当成感觉。

中国人的主次观念和空间概念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建立的科学概念是不一样的。中国是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去看世界,去看人间,看事物。中国整个的空间,要求表达是处在一个自由的状态,这个状态不是眼睛看到的东西,是跟内心有关系的,是跟着心,跟着意念和思绪去走的。绘画里面要找跟现实里的合理性那就大错特错了,要跟着心走。艺术不是科学,艺术也不是逻辑,艺术是一种感觉出来的东西。艺术必须是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而不是只靠技法画出来的。

哲学家说:只有两种东西才能与上帝进行对话,一个是文字,一个是艺术。

敦煌艺术是活着的,它没有死去。它的生命往往被外表很多东西给掩盖了,我们无法深入了解。如果我们不下很大力气去深入研究它,看到的都会是表象的东西。

王宏恩临摹作品欣赏

作品局部: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