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敦煌壁画上的山水不简单曾在敦煌修壁画的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3/1/19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程贺

敦煌,这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宝库令无数人憧憬。其中,规模巨大的敦煌壁画,内容之丰富多彩,技艺之精湛,尤为让人惊叹。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付玉峰,曾在至年工作于敦煌研究院,从事古代壁画及塑像修复。在敦煌4年的壁画修复时光,让他对于敦煌壁画有自己特别的认识。3月31日,付玉峰在郑州城市之光书店分享敦煌壁画艺术。

他说,敦煌石窟不仅是壁画艺术,而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一体的立体艺术,敦煌壁画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和构图的审美观念,其山水画的体量和格局要比文人画大很多,研究中国山水画需要从中寻找对传统的继承。

◆文物修复像医生:既要尽可能减少损失,又要尽可能延长寿命

近年来,频频曝出一些非专业人士擅自对一些壁画文物补色,这种色彩鲜艳、反差强烈的“修复”让人惨不忍睹。

付玉峰介绍,很多人误以为壁画修复是复原,其实文物修复坚持的是修旧如旧的原则,就像维纳斯的胳膊是断的不能被接上,专业的壁画修复是保护性修复。

他说,壁画的修复,除了宗教传统习惯不断更新外,一般的文物不会进行补色,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同样不会去补色,只是面对空鼓修复时,需要采用灌浆修复,才会在壁画上不得已地凿洞,然后注射连接剂浆液,再把凿洞点的壁画复原回去,根据原有状态补上对应的矿物颜料。

“文物修复的另一个原则是可识别原则,要能看出来是后来修的,我们在博物馆会看到很多陶瓷的修复痕迹,比如黑陶罐残缺部分用白石膏修复。不过,这种修复不太符合器物原先的审美,所以我想最好的办法是,远看看不出区别,近看又可以识别,同时又符合审美。”付玉峰说。

“壁画修复就像是医生一样,既要尽可能减少损失,又要尽可能延长寿命。”付玉峰表示,敦煌壁画在早期的修复时,因为没有经验和技术支撑,老一辈们曾用简单的水泥等加固即将脱落的壁画,虽然条件有些简陋,但幸运的是这些壁画保留了下来。

◆敦煌壁画上的山水:从符号化装饰到水墨画巨制

作为美术学院的教师,付玉峰的目光聚焦到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

“提到中国山水画,人们更熟悉的是宋代之后的文人画体系,其实壁画中的山水画传统值得研究,其体量非常大,但在美术史书籍上却着墨不多。”

他概括分析了山水画的演变:北朝等早期壁画上的山有装饰的意味,多是符号化的山,有些位于壁画底部。此时的山水是人物的配景,人的形象比山还大,同时在经变画中起到分割情节、指向以及烘托气氛的作用,比如悲伤情节画面旁的树木,有“感时花溅泪”的感觉,而在成佛的情节边,有时会有绽放的花卉图案。

到了隋代,繁缛的山水开始多见,甚至能看到青绿山水的雏形,对树木的刻画也细致起来,树的形象开始大于人,对山石的勾勒自由奔放又不缺乏细节。

唐代前期的故事画中,山水画呈现新格局,不再作为人物装饰或者背景,人物和山水的比例出现变化,山开始有层次感,复杂化了,青绿山水的影子已经出现。西夏及元代则出现了水墨画巨制。

付玉峰喜欢把音乐和绘画联系起来,他发现敦煌壁画是有节奏的,每个情节和颜色都是可以紧密扣起来的,这种势的连续,形成了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极富浪漫思想和想象力。

“敦煌壁画不管从哪一条线索梳理,都可以有特别的收获,乐器、服饰、家具、建筑等都可以找到丰富的体系,敦煌是很完备的美术史。”他说。

来源:大河客户端编辑:裴申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