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莫高窟 >> 莫高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价值连城的敦煌莫高窟,宝藏被外国人快搬空

来源:莫高窟 时间:2023/1/22

提起敦煌,可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敦煌沙漠、敦煌石窟、敦煌壁画。

其中敦煌石窟、敦煌壁画最为闻名天下,在中国,敦煌这座城市年被评为特色魅力城市强之一。

敦煌沙漠

敦煌,是中国人熟悉的一座城市,但有一位日本作家井上靖写的《敦煌》一书,是他虚构出来的一座城。

井上靖在写《敦煌》这本书时,从未去过敦煌,书籍面世后,时隔十多年,才去过敦煌,他脑海中虚构的敦煌形象竟然和现实相差无几,真的太神奇了!

书中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宋朝书生赵行德因打瞌睡,错过了殿试而落榜,但他本人痴迷外语,后来因为一个偶然契机去了西夏国,开启了他的神奇之旅。赵行德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他的名字也为全书埋下了伏笔。行德,既是一个人的人名,也是一个人的使命。

赵行德传奇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去西夏学外语的契机。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人生唯一逆袭的机会,学而优则仕,但是赵行德偏偏见路不走。

落榜对赵行德来说,一丁点儿打击都没有,绝对不可能,毕竟寒窗十载苦读,如今付诸东流。

但比起挫败感与深深地绝望感,似乎他内心有一种强大的震撼力拉着他过往的想法和人生观。

尤其是见过西夏女人给他的通行证之后,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通行证上面的文字像汉字,但又不全像。

西夏文

如果说文字存在的意义只是传达信息,如今一种新型文字的兴起,必然不是简单的传达信息,它还有传播、传承的意义,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开始。

尤其当时的西夏于宋朝而言,像谜一样的存在,这种猎奇心,使赵行德再也无法抑制欲望前行西夏。

他想学习西夏文,揭开西夏文化的这层薄纱,他甚至坚信西夏还有无价之宝。

在赵行德随商队前往敦煌的途中,因战争,阴差阳错卷入了军队,成为部队首领朱王礼的秘书。

阅兵式

朱王礼,虽带领西夏军队打仗,但他本人是汉人。当赵行德提出要朱王礼送他去兴庆(当时西夏的首都)学习西夏文的时候,朱王礼欣然答应了。

朱王礼之所以答应赵行德的请求,其实双方都是各取所需,待赵行德学会了西夏文,自己打了胜仗后,赵行德可以帮忙写碑文,邀功领赏。

朱王礼

似乎冥冥之中,一切都是安排好的,赵行德虽科举落榜,但也是人生赢家。

西夏与回鹘在甘州之战中,回鹘王战死,赵行德意外救了回鹘公主,战争杀戮是残酷的,但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是无辜的,两人后来还生了情愫。

相比梦想,儿女情长又算得了什么?赵行德毅然去兴庆学习西夏文,约定一年后学成归来。人生若是没有遗憾,该是多么无趣呀。

第二阶段:赵行德来到兴庆学习西夏文的求学之旅。

兴庆是西夏首都,文化气息非常浓厚。每一座建筑和宅院都有书和文字,汉字一律禁止通行,西夏民族文化被大肆推广。

在西夏王眼里看来,以前西夏人学习汉语,因为宋国是强国,如今时过境迁,西夏国是强国,他们创造了西夏文,汉人必须学习西夏语。

弱国必须向强国学习。

李元昊

在西夏还有专门的老师教汉人学习西夏文。在这一年半的学习中,赵行德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战争、忘记了他心爱的回鹘公主。

西夏的文化、文人气息深深吸引着赵行德,男子血液里流淌着刚毅与勇敢,女子甘心忍受艰苦与贫困,这种精神与政治力量远比大宋强大得多。

是君子,言既出,行必果。虽与回鹘君主约定1年期已超期,他还是返回甘州,见见他牵挂的回鹘公主,此时赵行德西夏文也学会了。

第三阶段:西夏文学成归来。

等到赵行德回到甘州后,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一切物是人非,回鹘公主先是被朱王礼强占,后被西夏王李元昊霸占,后来选择自杀。

回鹘公主

或许是再也等不到心爱的人回来,或许是无法为心爱的人守身如玉,战乱时代,女人命运的悲惨,是她无法拥有自由的人生、无法做选择。

时代的趋势将女人卷入政治、战争,成了牺牲品。女人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交易?是繁衍生息的工具?

心爱之人已死,赵行德颠沛流离的后半生,像大海上没有方向的船只随波逐流,后来因为战争,赵行德在瓜州太守延惠手下做事。

瓜州是座小城,但佛教文化深厚,藏书丰富,比较贵重的经典藏于寺庙里。

瓜州太守延惠对于佛教非常虔诚,他此生的事业是将汉译经典转译成西夏文,传播佛教文化。

而赵行德也愿意做这件事,他只是想抄写译经超度回鹘公主的亡魂。

两年后,西夏进攻大宋,发送战争攻打沙洲和瓜州。一旦发动战争,瓜州的千佛洞、藏于十七座寺庙的经典,势必会被烧毁。

打仗了

做转译经典这件事,延惠是想将成果献于佛陀,而赵行德只是为了回鹘公主。

可以说两人都有共同的使命,谁也不愿意这些经卷被烧毁,都想世世代代流传于后世,保护经典经卷本是行德之事。

后来在赵行德等一行人的努力下,因人力、马力有限,总计有多件经卷被藏在鸣沙山的千佛洞。

藏经书

乾隆之后,鸣沙山的千佛洞也随着敦煌这个名字被称为敦煌石窟。

二十世纪初,有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发现了石窟群,上报给当地的衙门,跑了两趟,衙门一直不当一回事儿。

后来,只要有人前来千佛洞,王圆箓就给人讲解这些经书。

年,英国探险家收购了卷经典。年,法国人收购了卷经典。几年之后,陆陆续续有日本、俄国探险家将经卷搬走。

敦煌当地衙门的人也不知道这些经卷这么有价值,等到北京军队赶来的时候,这些经卷已经被搬的差不多了。

其实千佛洞里面的宝物远比当时每个人想象的要价值的多,这些经卷是古代语言研究的基石,也记载着古代各种史料。

赵行德只是井上靖虚构的小说里面的一个人物,但这些经卷究竟是谁埋藏的不得而知,成为千古之谜。

财宝、生命、权利这些都属个人所有,但经典则不同,不属于任何人,可以一代代流传下来、可以追根溯源、这些是人类文明史传承的一个重要标志。

《易经》里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意思是说:向上等水平的人学习,你能收获中等水平;向中等水平的人学习,只能收获下等水平。而经典汇聚了历史上最顶级的人的思维。

我们跟顶级思维的人对标,那人生一定会是另一种高度。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77.html